用户名:
密码:

《环境保护》杂志社官网

华北
        
东北
    
华东
            
华中
    
华南
    
西南
        
西北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人物 >

刘殿明:追梦造绿的塞北汉子

时间:2020-05-20 14:52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
导读:刘殿明(左一)和同事们正在栽树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林业战线上,有一个被称为活地图和资料库的务林人,他便是扎根塞北林场25年默默造绿不止的塞北汉子刘殿明。 河北塞北林场分布...

                                刘殿明(左一)和同事们正在栽树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林业战线上,有一个被称为“活地图”和“资料库”的务林人,他便是扎根塞北林场25年默默造绿不止的塞北汉子刘殿明。
  河北塞北林场分布在张家口市沿坝地区的坝上丘陵沙漠地带,塞北林场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对京津冀风沙源进行大面积彻底治理和实施生态修复,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工程建设作业区主战场就在沽源县境内,塞北林场沽源分场也因此而建,刘殿明就是在建场初期调到这里工作的。塞北工程建设项目1999年6月启动,建设目标是通过种植樟子松、云杉、落叶松等耐寒常绿树种,对塞北沙漠化地区实施大规模绿化。经过沽源分场务林人20年坚持不懈地高标准建设,工程建设区大半已是满目青翠、郁郁葱葱,林地面积也由建场初期的10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50%。这不仅有效遏制了风沙蔓延和侵袭,还高质量涵养了京北功能水源区,巩固扩大了生态环境支撑区,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京津冀地区筑起了一道稳固的生态屏障。
  因绿筑梦
  刘殿明从小喜欢绿色,1991年高中毕业后他便直接投身军营,穿上了绿军装,和众多热血男儿一同担起了保卫国家的重任。在军营里,他以过硬的军事技术、顽强的战斗作风、敢打必胜的拼搏勇气赢得了战友们的赞誉,多次被部队领导点名表扬。
  1994年,退伍回到地方的他被分配到沽源县林业局工作。1999年6月,塞北林场沽源分场组建完成并启动塞北工程建设项目,他因工作需要随后被调至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在塞北建设工程区一线负责林业技术服务工作,因而他也是第一批参与塞北工程区项目的建设者,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
  刚刚调入沽源分场时,面对工程区内风吹沙扬、风起沙涌的沙暴场景,刘殿明暗下决心一定要多植树,改变这里风沙蔓延的局面。为了取得工程区建设的第一手种植地形地类资料,他以一名老兵的坚定执着、不屈韧劲和过硬作风,愣是每天徒步翻山越岭30多公里,用两年时间走遍了工程建设区80多万亩的山山坎坎,平均每15天就能穿破一双胶鞋。鞋子虽然破了,但他却用心用情记录了沽源分场及建设项目工程区内的30种地类资源和1.2万多组森林生长数据,然后分析总结出20种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模式,为塞北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提供了准确依据和借鉴。塞北精品工程示范区10万亩樟子松就是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栽植完成的,苗木成活率高达95%以上。由于他提供的资源地理分布和林业数据信息总是与图纸和资料库相差无几,时间长了,便开始有人喊他为会走的“活地图”,慢慢地会走的“资料库”也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同事喜欢这样称呼他。其实,这不只是简单的称呼,而是包含着大家对他的尊重和赞誉。
  为绿逐梦
  不达目的不罢休是刘殿明造绿不止的源源动力。他是一个善思考、爱学习、肯钻研、勤动手、想作为的人,他的绿色追求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他的满腔热情更是化作了强大的力量。
  为了种好工程区每一棵树并保证成活,刘殿明可是下了真功夫。他主动向场部领导请缨,深入到距离场部60多公里沙化严重的边缘区进行地类摸排,并花费了近5个月的时间,为林场规模化植树造林提供了一套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同时,他还克服交通、场地、气候、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在距离工程建设核心区偏远的西部山区,挑选出一块500平方米的沙质特征明显的板化地块进行栽培试验。经过多次试验失败后,他最终成功探索出一套在降雨300毫米、无灌溉条件下的干旱造林技术,即容器苗看天植树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却不容易,首先必须有责任心,注意天气变化,只要有雨就运苗上山,马上种植。再者就是动作要快,能够迅速组织起造林人员,要用心、用力、用情才能完成。就这样,他把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高到90%以上,一举解决了沽源县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和管护费用高的难题。后经河北林业专家鉴定,认为此项技术具有变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蒸发量、提高树木成活率和节省投资等特点,很适合在塞北丘陵沙漠山地推广应用,是干旱荒漠地区造林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树木成活了,林子起来了,林木病虫害也随之而来。2010年6月,工程区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状况,大片森林即将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刘殿明欣然接受了工程区领导分配给他的新任务,为全区落叶松纯林防治松毛虫病。为此,他学习并掌握松毛虫的生活习性,从防治基本办法入手,到除灭虫药剂量的选择和药液比例的配兑、防治专业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再到气温把控、风力判定、风向测定的掌握,直至带着装备器材深入重病区施药除虫,他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每天,他与同事们背着30多公斤重的喷雾器或喷烟机奔波在深山丘陵的营林区,起早贪黑给林木防疫灭虫。鞋底磨破了,塞把杂草铺里面;肩膀勒出血痕,垫块纱布在肩头;机器不工作了,自己动手维修;累了渴了,找块空地坐下喝口水歇一会继续干。就这样,5万亩受害林木得到了及时有效防治,300多万株树木重新焕发生机。防治完病虫害后,他不仅从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成为林场工程区小有名气的防灭虫专家,还总结整理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松毛虫的方法,即雾杀卵、烟灭虫;晴天加班防,雨天看虫情。付出的是辛劳和汗水,收获的却是工程建设区绿色区域的增加。针对工程区林地看护难的实际问题,他提出了分户管护和公安员、护林员、林政员“三位一体”结合的管护建议,被工程区采纳并运用到林场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塞北建设总场办公室邱主任告诉记者,刘殿明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对林区和工程区建设项目非常喜欢和热爱,对他所负责的林业技术工作很精心也很专业,因而他总能用心去干好每一件事,无论交给他什么任务,都能按时高标准完成,是林场建设工程区最值得信赖的人。
  “营林区就是我的家,我要把这里建设好、经营好、发展好,为祖国绿化多作贡献。”刘殿明说。
  得绿圆梦
  多年来,刘殿明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了崇高的绿色事业,为塞北林业发展奉献了片片新绿。
  刘殿明常说,种树不光要有热情还要懂技术,这样才能提高树木成活率。他对植树要求非常高,从育苗、整地、栽植、填土、浇水、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因此,他栽植过的树成活率非常高。同时,他还注重加强学习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善于总结积累植树经验来开拓新思路提出新点子。
  20年间,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塞北工程区共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9.95万亩;修建林区道路65公里,设置防火道35公里;建设营林区5个、护林点12处;建成10万亩工程区3处,建设5万亩工程区1处,建起2万亩工程区1处、万亩工程区2处;建成10万亩樟子松精品工程示范区1处。经他制定的整流域全方位综合治理模式及多树种、多林种水蚀风沙综合治理模式,为建设高质量塞北精品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益探索。
  2019年9月,当他得知自己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后,真诚地对同事们说,这是我们大伙儿一块干出来的,也是我应该做的。但这只能代表过去,我梦想着生活在绿色世界里,只要坝上需要,我就会一直植树造林,让家乡变得更绿,让人们呼吸到更加干净新鲜的空气。
  这就是刘殿明的初心愿望,他已将追梦造绿融入生命之中。我们期待着,这位塞北汉子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奇迹。(王铁军 史杰 李成华)

------分隔线----------------------------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