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涵盖了从基因到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来临之际,我选择对成都市核心水源地——云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特定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生物多样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增强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二、调查方法
本次实践调查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实地调研
2025年4月2日,在具有多年生态环保工作经验的父亲陪同下,我前往成都市郫都区云桥湿地进行实地考察。据资料显示,云桥湿地位于郫都区安德街道云桥村,占地面积332.6亩,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共同倡导建设的天然荒野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湿地。到达云桥湿地后,在成都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疫源疫病防控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巫嘉伟和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主任杨军惠的协助下,我实地考察了云桥湿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地、野生动物观测点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科普馆。通过考察,我详细了解了云桥湿地的动物和植物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经过16年的持续恢复和保护管理,云桥湿地已经成为川西坝子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是中国大型城市地表水源生态保护的典范。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1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中,云桥湿地保护行动成功入选。

(二)仪器设备实地测试
据了解,近年来,云桥湿地运维单位通过部署红外线相机、低海拔实时监控系统、全天候声纹智能监测等先进技术设备,实现了对珍稀动物的常态化监测和鸟类声纹分析,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
为确保此次调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当天下午,巫老师专门调来一台全天候智能声纹监测设备。在现场,他详细讲解了设备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布设的目的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的作用,并指导我完成了设备的现场组装调试工作。随后,我们进行了棕脸鹟莺等野生动物叫声的现场采集实验。

完成设备操作后,巫老师带领我深入森林实地,通过对比现场动物叫声与设备录制的声音,帮助我掌握声音辨识技巧。

据介绍,只要有野生动物出现,事先布置在野外的多台智能红外线相机就能依据目标区域热能量变化,自动拍摄捕捉野生动物影像和视频,并实时回传数据,为科研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巫老师还从科普馆精选了几件团队收集整理的动物标本,就各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保护措施进行了专业讲解,使我对云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专家访谈与情况介绍
作为省内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巫老师向我详细介绍了云桥湿地近年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情况。一是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对人为活动影响、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繁衍、水源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定期调查、监测和分析,并建立巡查维护机制,确保不发生植物损毁、动物伤害及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二是构建物种基因库。通过系统开展野生物种种群存续和筛选工作,打造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目前记录的高等植物达353种,脊椎动物222种,其中包括在云桥湿地发现命名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野生动物——蓝吻鳑鲏(Rhodeinae cyanorostris)。三是创新保护宣传模式。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将云桥湿地打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基地和志愿者服务点,常态化开展对外宣传教育。同时,培育“天府水源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以云桥圆根萝卜为代表的“郫都产”生态农产品销往全国、出口海外,有效促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实践。

三、调查结果
通过此次实地调查,我发现云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是物种多样性。目前,云桥湿地已记录超过118种野生高等植物,其中包括成都平原特有种菱叶凤仙花(Impatiens rhombifolia),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楠木(Phoebe zhennan)和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脊椎动物种类达1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3种,包括3种植物和30种动物。
二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云桥湿地内形成了森林、水源地、湿地和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网络。目前,区政府和运维单位均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三是遗传多样性。对四川伪楔蚌、蓝吻鳑鲏、田螺属、湿地昆虫等物种的遗传物质研究表明,这些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础。
四、现存问题剖析
尽管云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受到威胁,导致动植物种在未来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二是公众参与度不足。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仍有待提高,加之云桥湿地位于成都市城郊区域,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三是法治意识薄弱。部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非法钓鱼和偷猎等行为时有发生。
四是科研宣教有待加强。作为成都平原珍稀物种基因库,相关科研探索和宣传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五、对策建议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要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在物种的保护上,法律法规不仅要关注珍稀濒危物种或观赏性较强的物种,更要关注食物链上的关键物种,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捕杀、贩卖野生动物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调查和监测力度。要常态化开展全域性、系统性调查,切实摸清家底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各种因素,并运用先进技术设备,对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关键物种多样性开展动态监测和分析,为精准化、特色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要持续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落实2025年3月印发的《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4-2030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和监管,同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等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四是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共治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全国生态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点,大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科普知识,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扩大开放力度。鼓励向社会各类群体实行常态化、智慧化、趣味化开放,让更多社会群体通过参与和体验,不断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意识。此外,要建立激励机制,用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激励社会各界共同为维护生态平衡、营造多元共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贡献。(作者:熊耿一 指导教师:韩帅)
(责任编辑:环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