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诗e中国行”生态文化采风活动走进内蒙古侧记
本刊讯 草原茫茫、河湖浩浩、青山绵绵、林海苍苍、沙漠无垠、无限风光——八月季夏景色浓,最美之约是采风。为迎接首个全国生态日的到来,以“扬传统文化,诵生态之美”为主题的“诗e中国行”采风团一行于8月7日至11日走进祖国北疆,感受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之美、绵延之美、空间之美。

(摄影/于宝源)
“引黄济岱”润泽北疆
内蒙古犹如一匹奔驰的骏马,纵横祖国北疆。采风团一行首站抵达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距离北京最近,仅有240公里的地级市——乌兰察布市。正如当地人所说的那样: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乌兰察布中心城区集宁区,楼体整洁、街巷干净,公园各色花卉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坐落于乌兰察布集宁区的霸王河公园,天蓝水清,树绿景美;站在凤凰塔上放眼望去,白泉山植被繁盛、绿树成荫,一望无际的林海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绿色的画卷之中。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2022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50天,PM2.5平均浓度由2021年的21微克/立方米降低为20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成功入围国家2022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

(摄影/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
金秋的岱海,风光旖旎。近年来,自然气候变化和工农业取水使岱海湖面快速萎缩,由20世纪50年代的200平方公里缩减至50平方公里,水质也日渐变差。为此,凉城建设了引黄河水到岱海的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记者了解到,该工程是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内治外引”重要措施之一,年最大取水规模为4466万立方米,年平均取水时长169天,采用“三级加压+两级重力”输水方案,总输水距离约为134.24千米。随着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的实施,彻底扭转了湖面萎缩的局面。8月6日,黄河水再次补给岱海。正置身于凉城的采风团一行实地走进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弓坝河出水口补水现场,亲身见证了黄河水补给岱海湖,哺育凉城儿女,润泽北疆的历史瞬间;亲眼目睹了滔滔黄河水穿越闸门向岱海方向奔腾而去的壮美奇观。在“诗e中国行”采风团成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监事长杨明森看来,水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生命。凉城县通过给予当地农户适当的补贴,实行水田改旱田,全流域禁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得岱海100多平方公里干涸的湖区全面恢复为湿地,再加上“引黄济岱”,岱海水生态正在改善,湖面与湿地已然构成一道风景。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气力治理内陆湖岱海?“岱海生态环境的改善,体现了政府有作为,百姓有担当。通过对岱海水生态环境治理,形成生态环境小气候,能够让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还能有效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杨明森分析道。在岱海生态综合治理展示厅,“诗e中国行”采风团成员,荣宝斋画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崔伟凝神提笔、挥毫泼墨写下“美丽岱海山水凉城”,用书法艺术为凉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注入文化源泉。诚如乌兰察布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于海成所言,希望采访团一行能够将乌兰察布集宁区以及凉城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入诗词书画、新闻报道等作品之中,使其成为人们能够读懂和流连忘返的地方。
以守牢生态保护红线为国之大者
曲曲折折的乃林河如舞动的绸带,蓝天白云之下牛马羊群和谐共处,勾勒出一幅经典的草原生活图景。东乌珠穆沁旗是锡林郭勒大草原核心区,是全国全区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全旗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区域占比75.24%。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东北角的宝格达乌拉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19.3万亩,主峰海拔1504.4米。森林公园内的自然山水景观、千姿百态树木与变化无穷的“云山、雾海”景象相伴相生,相得益彰,其森林植被景观白桦纯林形体伟岸挺拔,青翠秀美,尤其是相连的树冠别有特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景观。该林场负责人陈海宝在接受“诗e中国行”采风团成员、光明网记者张佳兴采访时表示,宝格达山林场区域位置十分重要,是乌拉盖河、色也勒吉河、海拉斯台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源头的森林资源状况以及水源涵养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流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到全盟特别是东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各族群众的长远利益。据介绍,东乌珠穆沁旗心怀国之大者,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做好党中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东乌珠穆沁旗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100%,乌里雅斯太镇PM2.5平均浓度为5.48微克/立方米;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位居全区牧业旗县之首,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的践行地和样板地。“东乌珠穆沁旗人口数量近7万,牧养的牛、马、羊、骆驼等达280万头,如果按照政府规定的20亩草场牧养1只羊,100亩草场牧养1头牛、1匹马或1只骆驼,牧民将会得到1.97元/亩的补贴。”“诗e中国行”采风团成员、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在补贴政策的吸引和感召下,牧民保护草原的意愿强烈、自觉性高,能够合理安排饲养牲畜种类和数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闫宇辰)
内蒙古有多美,草原暮色如梦如幻;内蒙古有多远,相隔千里近在眼前。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林峰介绍说,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采风的意境是不同的,写出的诗句也一定是有所差异的。生态文化的目的就是让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经验做法、生态环保工作者的贡献和牺牲精神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得到推广、宣传和弘扬。林峰在采风途中,即兴创作诗词《横穿锡林郭勒大草原》,写出“马蹄掠处响吟鞭,风过高原翠接天。腋下再生双羽翼,悠然飞到万年前”的美好诗句,描绘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与蓝天、白云、骏马、牛群,共同演奏出一曲旋律悠扬的草原牧歌”的情景,写出了“内蒙古大地生态版图绿意盎然,魅力无限的祖国北疆是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的意境。

(摄影/于宝源)
“两山”转化的库布其治沙实践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库布其治沙被巴黎气候大会树立为治沙样本。鄂尔多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于2018年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该基地在沙漠治理方面成果显著,树苗种植力度持续加大。据悉,经过多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输入黄河的泥沙减少八成,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35年来,亿利几代治沙人扎根大漠,创新探索了“灌木为主体、乔草为补充”的治沙模式,创新构建了沙旱生灌木拳头种子技术治沙、风向数据和微创水汽法植树治沙、数字化智能化治沙和立体生态光伏治沙等核心技术,让库布其沙区日益变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典范,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度从30年前不足3%增长到了65%。动植物种类由100多种恢复增长到1026种。干涸的湖泊重新涌出了清泉,仙鹤、天鹅、野兔、狐狸等重现库布其。随着亿利治沙科技和库布其模式的推广,库布其千年大漠变成了生态富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杨明森说,坚持十年依靠利益驱动可以实现,坚持二十年依靠社会责任能够实现,坚持三十多年依靠的一定是情怀。虽然学界及业界对于“人进沙退”和“人退沙退”的说法是有争论的,但亿利集团根据客观规律,尊重自然、尊重科学,不断探索治沙路径的精神是可钦佩的,其所取得的治沙成绩是值得总结、学习和宣传的。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闫宇辰)
文化赋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采风期间举行了“青山书角”揭牌和赠书仪式。“诗e中国行”采风团成员、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助理、环境保护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郭媛媛表示,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是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文化出版单位,承担着生态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青山书角”活动是大型公益宣传品牌“诗e中国行”生态文化公益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旨在通过文化赋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青山书角”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为祖国北疆再添书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闫宇辰)
据悉,“青山书角”精选生态环境类书刊百余种,涉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青山书角”的设立可以为来此感受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深化和生动实践成果的各方人士提供服务,并将以乌兰察布、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三地“青山书角”建设为示范,积极推动其向内蒙古各地扩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打造一个满足多层面需求的生态文化阅读平台,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基层、深入公众、深入人心。乌兰察布凉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俊勇说,“青山书角”的设立,将在凉城今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发挥无法估量的作用。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宏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以“青山书角”落地锡林郭勒为契机,把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厅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图书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闫宇辰)
内蒙古之魅力,不仅仅在于草原与山川之间壮美的风光,还在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这里“风”“光”无限好,让绵延的山岭与一眼望不到边的风力发电机组展开“对话”,使苍茫的戈壁沙漠与错落有致的光伏发电板成为“黄金搭档”。内蒙古之美,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碧空万里时,感受苍穹的浩瀚无边;在繁星满天时,体验宇宙的奇妙无比。“诗e中国行”采风团成员、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闫宇辰用精致的镜头、大美的画面、创意的表达,生动展现了内蒙古绚丽的生态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文/本刊记者 于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