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资讯 >

金湖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实践

近年来,金湖县在模式、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7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公布46个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金湖县在江苏5个入选单位中作为唯一的县级单位榜上有名。2018年,金湖县4个镇3个村获得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命名,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的比例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7.1%,两项指标全省第一。
    一、立足“顶层设计”,进行生态文明改革整体部署。为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障碍,金湖县积极从方向、体系、源头推进地方层面的制度建设和总体谋划。一是强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总体设计。全省率先研究编制《金湖县推进生态文明全链条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到2022年底,构建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彰显金湖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制度体系,为改革指明了方向。二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印发实施《生态美丽新金湖建设工作方案》(2018-2020),明确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生态+”四大系列40项工程,到2020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稳步提升,全县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进入全省最前列。三是研究制定环境准入红绿灯制度。在全省率先研究编制了《金湖县环境准入红绿灯制度研究报告》,划分“红灯”“黄灯”“绿灯”三类项目,对应三类项目列出金湖县环境准入的名单,提出分类管理的要求,总体上为环境准入门槛提供了依据。
    二、立足“全域共治”,健全生态环境基层治理体系。通过系列行动,城乡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实现“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一是高效建立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在苏北首家制定实施《金湖县环境保护网格化划分及监管实施方案》,每年制定《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考核办法》。出台《创新网格化实施意见》等制度性、框架性文件,对工作进行细化、量化,确定了网格创建的10个二级指标。全县环境保护网格划分进社会治理397个基础版GIS地图电子网格,集信息汇集、数据分析、任务指派等功能于一体。二是“263”行动实践化成制度成果。推进“263”专项行动抓紧抓细抓实,积极探索管用实效的运行机制,推进长效管理,“十个全覆盖”“十个必接管”“三落实五保持”管理标准等制度密集出台。通过环保移动执法平台实现全员装备,“一企一档”动态更新系统全面录入,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等“五化”水平整体跃升。三是深入开展村庄环境全域整治。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村公共服务“5+1”运行管护模式,全面实施2018-2020年金湖村庄生活污水设施建设EPCO项目及《金湖县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按年度分批次新建53座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第三方运行。先后建成省、市美丽乡村6个、水美乡村11个,塔集黄庄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45个试点之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彰。
    三、立足“履职尽责”,强化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一是建立常态化生态环保考核机制。全县高质量跨域发展目标考核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权重,每年制定《年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二是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全市首家研究出台《金湖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金湖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等政策文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一律严格追究。近两年,共调查处理9起环境污染事件。三是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党政干部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生态环境领域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解决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
    四、立足“本地特色”,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水环境治理的优势和经验,全力以赴打响生态河道攻坚战,让水环境成为金湖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一是完善体系细化责任。出台《关于加强全县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方案》《金湖县河湖“三乱”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各类计划和方案,制定《金湖县河长湖长履职办法》,建立健全“巡查—交办—整改—督导—反馈—核实”的闭环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全县1418条河道全部落实“河长制”。二是全面推进生态治水。出台《金湖县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分解推进8大项32小项共86个项目。全面完成县乡河道疏浚整治任务,建成16条县级样本河道。实施“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对城区17条黑臭河道进行整治,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种植模式。三是水利+旅游相结合。规划推进高邮湖、宝应湖退圩还湖,对重点水域岸线进行整治,建成300公里旅游绿道。实施20公里城市河道综合景观提升工程,建成三河湾水利风景区,实施“引水润城”、备用水源地、水资源环境整治PPP项目,形成以水街、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城市水利景观。
    五、立足“长效机制”,补齐“全链条”改革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闭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一是明确权责边界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制定权责清单,明确自然资源、水务、住建、工信、农业农村、交通等相关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及义务,依法划定权责边界。建立各级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对各区域内及跨行政区域的污染问题,明确谁污染谁治理,实现统筹推进,齐抓共管。二是市场化运作加强第三方监管。推进环境公用设施第三方治理市场化,采取委托治理、委托运营等方式引进第三方治理,同时推行综合服务模式,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场的准入机制,加强对第三方治污企业的监管,加强对政府方面的约束,明确相关主体责任。三是加大投入探索多元融资机制。在继续加污染防治领域财政性支出外,健全完善政府、企业、社会、金融机构等多元投融资机制,大力发掘环保领域基础设施项目中经营性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审慎运用PPP建设模式,加强对社会资本方实力评估,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运营。(金湖县委改革办、金湖县环保局。调研组成员:束小平、王明龙、吴筠、王书玲)
 

(责任编辑:环保人)
版权所有:环境保护杂志社
  京ICP备1405138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5546
国内刊号:CN11-1700/X
国际刊号:ISSN 0253-97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