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COP29会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峰,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新闻处副处长董入雷,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何家振发表致辞。



四位嘉宾围绕“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应对气候变化新优势”主题展开主旨演讲,共同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思路、新路径和新举措。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得者、2021年“蓝色星球奖”获得者、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原副主席莫汉·穆纳辛格院士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了题为《通过低碳转型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践》的主旨演讲。穆纳辛格院士回顾了自己与中国长达50年的友谊,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在平衡包容性绿色增长转型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强调了中国在引领可持续及低碳发展方面的潜力,并呼吁全球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得者、2021年“蓝色星球奖”获得者、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原副主席 莫汉·穆纳辛格院士
香港建筑环保评估协会总干事何志诚以《创新推进碳中和目标》为题,分享了香港在推动碳中和目标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他详细介绍了香港如何通过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等技术手段降低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分享了香港在绿色建筑实践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并强调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EAM Plus)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建筑环保评估协会总干事 何志诚
中山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鹏教授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助力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主旨演讲。王教授从学术角度深入剖析了“双碳”目标对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公众参与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建议,强调“双碳”目标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山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鹏
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安踏冠军总经理林晓斐则分享了安踏集团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成效。她介绍了安踏集团发布的“新十年发展战略”及“1+3+5”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并详细阐述了集团在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气候韧性和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林晓斐表示,安踏集团将继续坚持“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林晓斐
中山大学陈绍晴教授团队发布了《全球城市碳中和进展2024》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全球主要城市的碳中和目标和合作网络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追踪评估,并首次提出了城市碳中和努力指数,量化了各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与成效,为城市制定碳中和路线图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山大学教授 陈绍晴
全球可持续发展规划师学会会长、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院长张沁教授,以及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青年事务统筹陈思桦共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创新科技解决方案》报告。 该报告体现出全球首创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解决方案,如何为各行各业提供专业培训、ESG报告生成平台以及第三方认证,从而促进企业以及绿色人才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多家知名企业利用创新科技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青年专业人士的跨界创新能力亦能够为香港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绿色运输、绿色能源和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开辟更多可能性。
全球可持续发展规划师学会会长、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院长张沁教授,以及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青年事务统筹陈思桦共同发布报告
圆桌对话:共探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应用
圆桌对话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讲座教授、环境科学与会计领域专家王立彦主持。
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理事长、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顾问胡涛,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剑桥大学环境、能源和自然资源治理中心研究员孟靖,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宋俊年,香港品质保障局运营总监丁国滔等专家学者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就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情况、最有前途的绿色技术、绿色能源转型的未来前景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各位专家还就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挑战、政府支持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度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多新思路与新方案。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气候主题读物和双语气候书单在中国角现场发布,旨在通过传播气候变化知识、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助力全球气候行动。

边会总结:凝聚共识,共谋未来
此次边会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决心与行动的集中展示,也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深入研究与探讨,各方代表增进了共识,拓宽了合作领域,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注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活力。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前行,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迈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