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全球绿色供应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生态功能以及产品生产地区的包容发展都产生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借助绿色供应链推动“双碳”目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唐丁丁在11月3日于北京召开的2022年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指出,全球供应链与全球环境治理当中,绿色供应链的作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大。并就上述提问,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构建绿色供应链需要从技术、信息、人力、财政、资源、资金等方面取得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同时绿色供应链也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将不同国家,不同政策系统的气候与生态、软性与硬性供应链、生产端和消费端进行有效的连接。”

现在“双碳”工作已经从目标、愿景的提出进入到细节性操作环节,此时企业的参与就尤为重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介绍说,目前全球已有800多家大型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其中一部分企业把碳中和的目标制定到2040年,甚至是2030年前,根据各自行业特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排与绿色低碳转型。柴麒敏在论坛的发言中希望企业能够在未来全球这一轮的产业和能源技术革命当中,牢牢立住绿色低碳发展的风潮,“在推动国内产业链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社会带来更高质量、更优质、更绿色的投资、贸易、消费以及就业。”
论坛现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做会议总结时回顾了中国非凡十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普遍提升,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就的取得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是分不开的,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企业真正承担起主体责任的结果。“中国碳排放总量的68%,与企业端的消耗有直接关系,做好绿色供应链的碳数据统计与核算工作尤为关键。”马军说。

据悉,本期CATI和CITI评价覆盖20个行业的650家中外企业,在大中华区企业中,富士康、鹏鼎控股、立讯精密、华为、联想、李宁等处于领跑位置;朗诗等36家房地产建筑业企业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大幅提升绿色采购的规模与影响力。这是IPE连续第九年开展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评价,连续第二年开展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评价结果显示,74.2%的参评企业已经公开承诺开展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和气候治理,较上年度提升45%。
记者从论坛上还了解到,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和去全球化思潮扩大的形势,如何在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落实环境和气候承诺,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也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在《巴黎协定》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等多边合作框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公开作出气候和环境承诺,总资产超过130万亿美元的近500家金融机构承诺致力于资助气候行动。为推动企业承担减污降碳主体责任、遏制“环境漂绿”和“气候漂绿”,助力构建全球企业责任体系,IPE在本次论坛上还正式发布“全球企业责任地图”,首批纳入1000家中外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全球企业责任地图不仅呈现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污染排放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公开做出的承诺,更关注和收集企业在目标完成进度,温室气体排放披露,以及落实在华供应链减排方面的具体行动。
马军告诉记者,本年度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结果的发布,以及全球企业责任地图的推出和持续更新,将有助于构建全球企业责任体系,增进各方互信,促进国际合作,加速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国的“双碳”行动和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2022年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由IPE与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与会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等ESG投资者和NGO组织代表,围绕紧迫的气候形势、国际与国内绿色低碳政策走向、供应链环境管理挑战、企业低碳转型实践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文/本刊记者 于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