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环境保护》杂志社官网

华北
        
东北
    
华东
            
华中
    
华南
    
西南
        
西北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河入河排污口整治 >

独家图文报道:直击黄河中下游入河排污口排查

时间:2023-04-17 15:19来源:环境保护 点击:
导读:本刊讯 日前,286名排查人员进驻黄河干流陕西山西段、渭河流域以及石川河流域4500余公里岸线的区域,开展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为精准、科学、依法治理...

        本刊讯 日前,286名排查人员进驻黄河干流陕西—山西段、渭河流域以及石川河流域4500余公里岸线的区域,开展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为精准、科学、依法治理黄河提供关键性、基础性资料,旨在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蒋鸿鸣(左)和陈榕(右)在排查现场进行水质检测

        3月18日下午,记者跟随杨凌排查第1组赶到杨凌示范区的一处点位开展排查工作。在排查现场,排查人员蒋鸿鸣放下仪器箱,拿起取样桶,快速地跳到沟渠坝上进行取水作业,然后迅速返回岸上进行采样。排查人员陈榕告诉记者,要对水样的pH、COD、氨氮、总磷四项指标进行检测,然后把检测的结果和数值全部录入系统。据了解,杨凌排查第1组的这两位排查人员陈榕、蒋鸿鸣分别来自江西省南昌市和吉安市。陈榕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参加由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的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但之前曾在当地参加过长江排污口排查。
在排查现场记者观察到,她不仅能熟练地操作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APP,还能轻松驾驭排查各个环节。“来之前已与同事认真学习通知内容,到西安后统一接受现场排查技术和安全要点培训,而后又到位于西安湖的一处点位进行实操训练。在西安组一位技术人员的讲解和指导下,从排查到采样,从拍照到检测,从录入到上传系统再到提交审核,已对整个流程实操了一遍。”陈榕补充道。
      “你在排查中面临的难点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陈榕告诉记者,“排污口水源来源问题,是排查工作中的难点。因为不熟悉、不了解排查城市的实际情况,所以对排污口水源来源就很难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她又对记者说,“不过好在每个小组至少安排1名排查城市的协查员,帮助我们介绍当地的实际情况。”


排查人员在西安湖泊湿地公园一处排污口进行实操训练

       陈榕在前面所讲到的技术员,是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的西安排查组的排查人员于丽敏,刚好当天与记者同乘一辆车来到实训现场。当天,前来参加实训的排查人员有40余人,都是在参加排查人员培训后稍作休息,便直奔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渭河大堤之南的西安湖泊湿地公园开始实操训练。记者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因为当天气温较低、风力很大,加上排污口水流湍急,所以现场的噪声很大。于丽敏对着手机屏幕,大声地向现场排查人员讲解和演示APP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流程,给大家详细介绍了该APP中关于疑似问题类型如疑似排口、敏感点位、历史排口等的操作要领。
        于丽敏在实训现场给排查人员讲解操作要领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入河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江河湖海,一头连着生产生活,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关键环节。在杨凌示范区排查现场,来自大连的西安排查组领队林忠胜在排查现场告诉记者,本次排查工作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水环境质量改善而言,排污口排查就是“牛鼻子”。这个问题我们抓住了、抓好了,水生态环境保护一定会有成效。

西安排查组领队林忠胜在排查现场指导工作
 
       据介绍,此次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实行“地毯式”排查,并按照“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对人员培训、现场组织、技术审核、质量控制和数据台账等关键环节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力争做到“应查尽查”。

西安排查组联络员宗虎民在排查现场查看排污口情况
 
        同样在杨凌示范区排查现场,来自大连的西安排查组联络员宗虎民告诉记者,对于一个排污口来说,通常会经过三级排查、六轮质控把关,尽力做到排污口“身份信息”准备无误,为下一步的整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文/于宝源













 


------分隔线----------------------------
推 荐